一、企业有司法案件记录的影响
(一)对企业经营的直接影响
1.影响企业形象和声誉,降低市场信任度。
企业的司法案件记录可能会对企业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企业频繁涉及诉讼或被判定违法,可能会给用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方造成不良印象,影响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度。例如,有些企业在遭遇司法案件后,往往采取隐瞒和包庇的方式,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更加严重。此外,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也要认真考虑其司法案件记录,避免自己被牵连。
2.增加企业成本,如在贷款、招标等方面可能面临更高成本。
一旦公司的裁判文书被公示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企查查、启信宝、天眼查等平台上,银行等机构的大数据系统可以抓取这些涉诉信息。一旦企业申请贷款或参与招标,如果这些机构发现了涉诉记录,将很容易拒绝贷款或降低评分,几乎没有中标的机会。同样,企业申请补贴时,如果补贴部门抓取了涉诉信息,将失去财政补贴的机会。这无疑增加了企业在贷款、招标等方面的成本。
3.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限制,如补贴申请可能被拒。
企业有司法案件记录可能导致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受到限制。例如,企业不能享受银行信用低息贷款,导致企业融资贷款利率上浮;不能够参与政府项目的招投标;会被通报至政府系统,严重的还会被政府机关列入失信企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4.影响企业的信誉评级和融资能力。
企业信用档案中的法律诉讼记录对企业信用评级有着重要的影响。法律诉讼记录的存在会被视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风险和纠纷,可能暗示着企业存在管理不善、合规风险高的问题,从而降低企业的信用评级。信用评级下降会进一步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使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困难。
5.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发展方向。
司法诉讼会使企业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发展方向。如果诉讼影响到企业的主营业务,企业可能需要调整业务方向,这会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二)司法案件记录的公示与删除途径
1.裁判文书等信息会被多个平台抓取公示,影响企业信用。
法律裁判文书的公示在互联网时代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许多人和机构可以轻易地查到公司或个人的法律诉讼信息、劳动争议信息、开庭公告等。这些信息一旦被公示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企查查、启信宝、天眼查等平台上,就会被企业信息平台抓取,并对社会公开。银行等机构也有自己的大数据系统,可以抓取这些涉诉信息,从而影响企业信用。
2.根据相关规定,特定情形下可不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但一般情况不可以随意删除。
3.可通过与司法部门协调沟通等方式,逐步删除部分平台上的记录。
随着我国信用管理体系的完善,企业可以通过与司法部门的协调沟通,通过类似再走一遍诉讼之路的方式,逐步删除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企查查、启信宝、天眼查、爱企查等平台上的裁判文书、司法案件、法院公告、立案信息、开庭公告、被执行人记录、自身风险、关联风险、历史风险等信息。
二、个人有司法案件记录的影响
(一)对个人发展的限制
1.影响自身和子女参加公务员考试、征兵等政审。
个人一旦有司法案件记录,在自身及子女参加公务员考试、征兵等需要政审的环节时会面临诸多限制。例如,父母有犯罪记录可能会对子女上学、考公等方面产生影响。全国人大常委员会法工委近日发布,任何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都应当由违法犯罪行为人本人承担,而不能株连或者给予其他人。但目前实际情况中,刑事犯罪案件所导致的记录备案,有可能对其子女未来在公务员考试、征兵、银行业、国有企业领域、政府机关部门、军事院校以及公安警察学校等机构的求职政审过程产生不良影响。
2.特定职业禁止有案底的人从事,如公务员、司法系统、事业单位等。
有过案底的人不能从事众多特定职业岗位,包括但不限于法官、人民陪审员、检察官、公务员、律师、辩护人、司法鉴定人员、公证员、警察等。法律明确规定,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不得担任这些职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十条规定,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不得担任法官;《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第十一条规定,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不得担任检察官等。
(二)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1.影响就业,一些用人单位会进行背景调查,可能影响录用。
如果一个人有司法案件记录,在就业时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部分雇主在选拔员工时,通常会对候选人进行全面的身份背景核实,一旦发现候选人有过涉罪案件的历史记录,则很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就职可能性。一些特定职业,如公务员、老师以及律师等等,在正式进入岗位之前还需经过严格的政审程序,倘若存在案底便可能直接影响到当事人是否能获得相应职位的聘用资格。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也提到,关于法官法、检察官法、公务员法和注册会计师法等法律对受过刑事处罚公民就业资格进行限制,虽需结合法律实施情况进一步研究论证,但目前确实存在一定影响。
2.影响信用记录,进而影响信贷申请等。
个人有案底可能会影响个人的信用评级,进而影响个人的信贷申请、信用卡申请等。征信报告上的民事判决记录和强制执行记录成为贷款审核的新阻力,有此类记录的个人在法律层面存在未按时履行还款责任的情况,不仅会降低信用评分,还可能限制其从金融机构获取信贷服务。
3.影响社会交往,可能在社交场合受到排斥。
有司法案件记录可能对个人的社会交往产生不利影响。在我国现有的社会文化中,部分公众场所和社交活动可能对于那些有过犯罪记录的人士有所排斥,甚至导致他们在与其他人交往过程中饱尝歧视或难以赢得对方的信赖。
4.影响子女教育,学校或教育机构可能对有案底的家长进行限制。
司法记录可能对子女的教育产生负面影响。许多学校和雇主在招生和招聘过程中会进行背景调查,司法记录可能成为被拒绝的原因。此外,一些学校或教育机构可能对有案底的家长采取限制甚至排斥的态度,包括不让他们参加孩子所在班级的家长会,或者剥夺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的资格等。
三、总结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司法案件记录都可能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企业应重视合法合规经营,个人要遵守法律法规,避免留下案底。
对于企业而言,司法案件记录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增加经营成本,还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信誉评级、融资能力以及战略决策和发展方向产生限制。而对于个人来说,司法案件记录会影响自身和子女参加公务员考试、征兵等政审,限制特定职业的从事,影响就业、信用记录、社会交往以及子女教育。
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司法案件记录的严重性。